今年6月15日,是蒋筑英同志逝世32周年纪念日。30多年来,蒋筑英的事迹和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神州大地传送,感动了无数的科技工作者,他的精神也始终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献身祖国科技事业,不懈奋斗、砥砺前行!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蒋筑英就是这样的人。为什么离世30多年的人,却一直被人铭记?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筑英精神,时代呼唤这样的好党员。
蒋筑英精神的实质在于爱国奉献、克己奉公、无私无畏。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尤当镜鉴,特将其归纳为三个字。
一、责。
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言:江海“善之下,故能为百谷王”。我们从纪念他的文章和口口相传中知道:蒋筑英是个热心肠,什么活儿都揽,谁的事儿都管,在没有一官半职的时候,他被同事戏称为“不管部长”。就在他生命的最后四天里,他还装好了实验室窗帘的挂钩,抹好了办公室门前破损的路面,帮助同事家里修理下水道,又忍着腹部的疼痛代替一位家有急事的同事出差。
蒋筑英是所里有名的义务资料员,只要在图书馆查到和谁研究有关的资料,他都会工工整整地誊写清楚,送去给那个人做参考。所里同事都知道蒋筑英热心,因为找他咨询问题的人太多,他办公室的门永远是敞开的。因为实在太忙了,蒋筑英就用硬纸做了两个圆盘,一个写着自己的行踪放在办公室里,方便别人找到他,另外一个带在身上,提醒自己一天的日程。
蒋筑英说:“国家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一个科学工作者不会对生产实际问题袖手旁观”。正是这样的“不管部长”,时时处处在对社会负责。也正是这样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品德使他在历史的尘埃中越来越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二、恒。
意义有二,其一是尊重知识,始终崇尚科学技术;其二是彰显出的爱国情怀。作为一个背着“家庭历史问题”的研究生,导师王大珩看好他:底子好,受过专业的教育,精通英、法、俄、日、德五门外语;他勤奋认真,各种最新的专业杂志从不漏过,学习起来有股狠劲;他有紧迫感,走路大步流星,干起活来几天几夜不吃不睡。所有科研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在蒋筑英身上凑全了。王大珩断言,这是块璞玉。
蒋筑英没有辜负导师的期望,他带着4人攻关小组,经过700多个日日夜夜,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只比发达国家晚一年多,引得日本专家一致惊叹。当时是1965年,他27岁,研究生刚刚毕业。
其后的十年,因为家庭出身,蒋筑英被排除在重点科研项目之外,即便是这样,崇尚科学的他也没有终止科研工作。彩色电视色彩还原技术,是蒋筑英以床为桌埋头苦干得来的,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个研究成果。
即使在终日面对大字报的岁月,蒋筑英仍然一遍遍地写着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他说:“人总是应该有个信仰,加入党组织就是我的归宿”。去世后的第22天,他被追认为共产党员。
做科学研究的人,只要信念坚定、持之以恒、敢于攀登,就一定会成功。
三、谦。
蒋筑英克己,每到评奖的时候他总是坐在一角,默不做声,听到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他会立即站起来,连声地说:“我就免了,免了”。到德国进修一年,他带了一大包四川榨菜,每天带个面包泡在图书馆里。该回国了,他算算手上的余钱,给所里添了一台打字机、一部录音机、19台电子计算器和一些紧缺的光学部件。
他掌握英、德、法、俄、日5门外语,翻译了大量外文资料,遇到对别人有用的资料,他常常单独翻译出来后送给研究有关课题的同志。对于懂五国语言的蒋筑英来说,翻译论文当然不是难事。有些论文翻译成中文后是可以发表的,但他却无私地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同志。
在晋升职称的表格里,蒋筑英写了四点体会:一、要看到国家的需要,为国家解决实际问题。二、要学以致用,不要漫无边际地去积累知识,要为解决实际问题去学习。三、要善于向周围的同志学习。人各有所长,有的理论基础好,有的实践经验丰富。遇到问题除了自己刻苦钻研以外,找适当的人讨论讨论往往很快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四、要勤动脑,勤动手。知识和技能都是靠不断积累。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不勤于学习和实践就会落伍。
他的这些体会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坚持马列光明磊落忘我工作对祖国无限忠诚,刻苦钻研才华横溢不计名利为四化鞠躬尽瘁。这幅挽幛正是蒋筑英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
我们怀念蒋筑英,是从他许多的故事中找到前行的力量;我们学习蒋筑英,是学习他高尚的思想情操,是将他当作科技界的雷锋,学习的榜样。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以年岁做衡量,每一代长光人都应该争做蒋筑英式的科技工作者,争当蒋筑英式的好党员,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