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曾经长期面临“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益不高,活力不足”的发展短板,如今正谋求通过创新驱动实现振兴。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存理 褚晓亮 何悦)今年5月,承载国人梦想与希望的红旗H7正式上市。作为一汽集团在自主创新体系支撑下开发的车型,红旗H7填补了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在高端市场上的空白,在市场中大放异彩。
60年甲子轮回。老工业基地吉林省有如红旗品牌的发展之路一般,有过“共和国长子”的辉煌,也遭遇过“东北现象”的挫折,如今正谋求通过创新驱动实现振兴。
近年来,吉林省把“科技引领”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以“激活科技”重新审视“资源优势”,通过搭建“金字塔”形科技支撑体系,充分释放了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一场波澜壮阔的创新大潮在白山松水间奔腾涌动。
认识不足制约转型发展
新中国的第一块光学玻璃、第一块合成橡胶、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架电子显微镜……科技,成就了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时代曾经的辉煌。
现在,吉林省仍然坐拥100多家市级以上科研单位,40多所高等院校,每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人数接近500人,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吉林的人力资源大省地位、科教方面的优势,并未在经济战场上充分展示。近年来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始终徘徊在45%左右,低于全国水平约6个百分点,明显低于发达地区。
一些专家及中小企业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表示,吉林省以往存在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强、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够、创新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不健全、创新支撑发展能力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吉林省“科教强省”的脚步。
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吉林人对创新的重视不足。吉林大学每年都有两三千项的科研项目立项,几百项的科研成果产生,“南方发达地区是积极主动地来高校‘抢’科技成果,吉林的企业是‘等’着科研院所来推荐。”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说。
面对发展现实,吉林人认识到,只有向科技创新要竞争力、要驱动力,才能加快发展。
从2009年起,吉林省开始启动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双十工程”,2010年,提出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的“三动”战略。2012年底,吉林制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这份不足万字的“33条”,含金量高、导向明晰、政策优惠力度大,被称为“历史少见”。
四年三个重大决策,将创新驱动战略牢牢定位为发展战略。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创新平台、研发基地、科技园区等创新阵地在这片黑土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长春高新区长东北核心区,天威新能源产业园、国电联合动力产业园等一批项目相继投产。在吉林市,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碳纤维产业化基地成为新材料领域创新发展的排头兵,正努力打造成为“中国碳谷”。
吉林省还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建立起稳定的科技交流合作关系,建立了中俄科技园等9家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示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家,省级20家。与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院士工作站9个,省级科技创新中心100家。
此外,吉林省以项目推动为抓手,先后实施85个重大科技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省级财政科技经费由2007年的1.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5亿元,引导地方、企业、科研开发机构和金融机构共投入资金56亿元,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路子,确保形成有效、持续、可靠的投入机制。
“金字塔”搭建创新链条
“过去企业搞创新都是慢慢来,不着急,最近都忙着申报项目,一下变得风风火火。”吉林省技术交易市场主任王贵辉感慨道。
企业创新活力喷发,靠的是“金字塔”形的科技发展计划体系。该体系覆盖了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个链条——
“塔尖”是“双十工程”,即每年支持10个重大创新成果转化项目、10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双十工程”实现了科教优势与吉林省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的结合,促进了科技成果在吉林省优先转化。
据了解,前两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已获专利授权82项,开发新产品95个,实现工业增加值85.3亿元,实现利润16.3亿元。仅去年一年全省获得发明授权就达1579件,比上年增长31.44%。去年,吉林获国家科技奖励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数量和水平均为历年最高。
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高清晰高均匀度全色LED大屏幕显示器”是第一批重大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已被认定为国家自主创新产品,在财政性资金采购中优先购买。“公司在起步阶段曾困难重重,在最关键时期,政府的2000万扶持资金成了‘及时雨’。”公司总经理王瑞光对记者说。这个只有20万元注册资本的公司,在政策的扶持下,如今不仅净资产已超亿元,更是站在世界LED显示应用领域的最前沿。
科技计划支撑体系的“主体”是基础研究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等,推动企业加快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进而带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主体”支撑中,吉林打破所有制界限,投资和支持全部跟着项目走。全省已实施的4批45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均为企业牵头承担,42个项目由民营企业承担,单项投入均在千万元以上。40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也均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同承担,着力解决能够支撑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没有这些好政策,公司就撑不起来,更别提创新了。”长春天火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建明介绍说,受制于缺乏经费和研发团队,公司后期发展步履维艰。在政策引领下,公司加入了吉林省创业孵化产业园,并争取到了200万元扶持资金。如今,公司成为一汽轿车、长安哈飞、华晨和福田等十余家企业的供应商,而自主设计的“兰馨”、“金帆”、“朱雀”等三轮跑车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认可。
支撑体系的“塔基”由科技引导计划、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科技条件与平台建设计划等构成。为将“塔基”打牢,吉林打造新材料、先进制造、优质特色畜牧业、医药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政府牵头,优化配置资源。包括院士在内的500名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对接服务,新成果进入企业,新产品走向市场。
与此同时,吉林辅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建立起人才流动和创业的“平等体系”,如对贡献突出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破格评审、专业技术岗位超职务级别聘任和超岗位聘任等。不仅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还鼓励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创办企业。同时,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奖励等措施激励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增强企业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陈学思从事聚乳酸生物可降解材料研究将近20年,在保留研究所职工身份的同时,他和研发团队创办了长春市圣博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的明星产品“体内可吸收骨钉、板”的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
释放资源活力
吉林省通过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了政府的整体规划和协调,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从系统角度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创新,使产学研结合更有成效。
目前,吉林省汽车、轨道客车、玉米生物化工、光电子、新材料、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农业育种和栽培等技术领域已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012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937.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0%。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耗降低12.2%。
“我家地通过选择高产品种,采用新技术播种防虫,种植的37亩玉米收获6万多斤,比普通玉米产量要高出50%以上。”吉林省乾安县占字乡父字村农民谷春文说。
谷春文家的地正是创造了全国玉米最高产量纪录的高产试验田。去年,国产玉米品种“利民33”与先进配套栽培技术相结合,在这片试验田里创造了亩产1168.78公斤的历史最高纪录。
宽窄行休闲种植、保护性耕作、生物防螟等一项项新技术搭建起“新粮仓”,吉林粮食单产连续居全国第一。2012年吉林省建设高产稳产田面积1053万亩,提前一年实现增产百亿斤粮目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
医药工业是吉林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2009年以来,全省安排25项医药重大项目,省级财政“双十工程”28%的资金投入到医药项目。去年医药产业实现销售产值达1550亿元,比上年增长34.7%。
在政策引领下,吉林省科研院所及高校由找市场到主动融入市场,发展了一批有前瞻性、创新性的领域和项目。由长春光机所和吉林省政府共同投资建设的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如今已经晋升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吉林省光电领域技术创新的“动力源”和“辐射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三年三大步,科技推动在吉林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2012年吉林省科技活动投入指数由上一年的全国第19位上升至第16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从第12位上升至第9位。2013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居全国第16位,比去年同期前进1位。
作为老工业基地,吉林省曾经长期面临“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益不高,活力不足”的发展短板。如今,“金字塔”形科技支撑体系和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使吉林在继承与发展中找到新的驱动源,打开了新产业的上升空间。“吉林制造”到“吉林创造”的变奏,雄浑而激越。(瞭望》2013年第49科技版)
http://www.jl.xinhuanet.com/2012jlpd/2013-12/18/c_1186063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