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大学毕业前夕,想念儿子的母亲来信催他回上海或杭州工作。但一心想着事业的他却毅然违背了母亲的劝阻,选择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光学基地东北长春,他希望能和最著名的光学科学家们一起,填补中国光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来到长春的蒋筑英,如愿成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著名光学科学家王大珩的研究生。而导师王大珩也很快看出,自己这个学生质朴、正直、勤奋,判定了他就是块璞玉,经过雕琢必然会放出奇光异彩。随后,根据导师的指点,蒋筑英选定了光学传递函数这一开创性研究课题。从此,他光辉传奇的命运也正式铺展开来。
1965年,年仅26岁的他便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建立起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建成了国内第一流的光学检测实验室,这令当时的日本学者们惊叹不已。此后,他又设计了中国第一台电子分色机的分色特性和镀膜要求,先后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的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上世纪70年代,我国彩色电视的复原技术十分落后,导致颜色严重失真。蒋筑英就与导师王大珩一起攻关,提出了彩色复原质量问题的新方案,最后攻破了这一技术难关,撰写的《关于摄影物镜光谱透过率》论文,对中国的电影电视事业产生了重要指导意义。
虽然蒋筑英在专业研究领域的成绩非常突出,但他一直有一个遗憾,因家庭出身原因,一直解决不了入党问题。尽管如此,但这丝毫没有动摇蒋筑英对党的坚定信念。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二十年里,他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副研究员,一直无怨无悔、勤勤恳恳地工作。在工作之余,他还利用自己掌握的英、德、法、俄、日5门外语,翻译了大量外国资料,但从不占为己有;研究所评职称、分房子、提工资,他都多次主动让给别人;虽然他无一官半职,但却比普通干部更关心群众的疾苦,还得了个“不管部长”的称号。
1982年6月,为了帮助一位家有急事的同事,蒋筑英忍着腹部的疼痛到成都出差。在飞抵成都的当晚,他就召集了验收组的人员开会直到深夜11时。次日一大早,他又两次换乘公共汽车,步行了三段路程到达某工厂,忍着病痛开展工作。直至6月14日深夜,实在无法忍受腹痛的他才被送进医院,经医生诊断,长期积劳成疾的他,已患有化脓性胆管炎、败血病、急性肺水肿等多种疾病,6月15日下午5时3分,终因抢救无效去世,终年43岁。
在蒋筑英去世后,他终于如愿被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务院追授他为全国劳动模范,聂荣臻元帅称赞他是“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如今,在蒋筑英的母校“杭州抚宁巷小学”教学楼内,有一个特殊的教室,它就是蒋筑英纪念馆。每当有新生入学时,所有的孩子都会记住一个值得他们骄傲一生的响亮名字——蒋筑英。
时报记者 骆晓磊 摄影报道 新浪微博@时报镜像
(资料照片由蒋筑英纪念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