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一直以来,学术评价制度在科研绩效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研究生培养、优秀人才引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研人员的投稿行为,也因此深深影响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为改革、完善和优化学术评价的导向作用,合理地引导科研人员的投稿行为,中国科协委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展“基于学术评价导向的我国科技期刊支持政策”的课题研究。
为获得来自科研机构学术评价部门的第一手资料,2014年4月22日,项目组初景利、张宏翔一行2人来长光所进行调研。长光所期刊编辑部积极协调组织来自科研处、人事处、研究生部、战略规划处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以及发光室、应光室、星载室等研究部门的一线科研人员共计9人参加了座谈。座谈会特别邀请了曾经在美国、德国、日本、荷兰等国留学或工作过的科研人员,介绍和评价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学术评价的做法和特点。
座谈会围绕“我国学术评价制度(体系)的现状、问题和改革”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长光所学术评价制度的具体做法、特点与改革意向;(2)国外大学或科研机构学术评价的具体做法,有哪些可值得借鉴之处;(3)对学术评价中相关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如:如何进一步完善(小)同行评议制度?如何看待学术评价中十分重视发表在国外的SCI、EI研究成果?如何评价中外科技期刊、中外论文(引文)数据库在学术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认定学术评价中不同学科专业、不同性质研究成果的价值。
与会人员畅所欲言,从长光所学术评价的具体做法谈起,探讨了目前我国学术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过于看重或依赖学术论文,评价体系中不同学科、不同科研类型(如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研究)的差异体现不明显等,并分析了其原因。与会者建议,在学术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应更多地考虑科学研究的特点、目的、学科差异等因素,形成多元化的学术评价体系;同时,要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同行(专家)评议制度;如果有可能,可以建立我们国家自己的数据库,建设高质量的期刊,打破SCI以及国际期刊目前在科研评价中的垄断地位。
(摄影:朱立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