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上午10时30分,光学泰斗王大珩先生在长春的故居举行开放揭牌仪式。
王大珩(1915~2011),是中国光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52年,他主持筹建的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在吉林省长春市成立,后逐渐发展壮大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该所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国内率先研制出八种代表性的精密仪器及一系列新品种光学玻璃,俗称“八大件、一个汤”,开创了我国自行研制光学精密仪器和熔炼光学玻璃的历史。60年代以后,大珩先生领导长春光机所成功研制出多项“全国第一”,填补了我国多项光学空白。王大珩先生领导长春光机所组建或援建上海、西安、安徽、成都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他对这些研究所的发展,精心规划、指导,竭尽全力参与科研工作,历经半个世纪的辛勤耕耘,这些研究所成长为国内外著名的光学科研基地。王大珩先生远见卓识,从战略高度上思考并联合其他科学家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提出多项重大建议。关于跟踪研究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最后成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使发展高科技成为实现我国科技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这些建议为国家科技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大珩先生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是中国光学、仪器仪表和计量科学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他领导的研究所以及他创办的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他以极大的热情关怀青年人的成长,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中国的科技事业献身。
长春光机所所长宣明同志说:今年是长春光机所建所60年。长春光机所60年发展历史是大珩先生70余载科技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着大珩先生为我国光学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沿着王大珩先生的足迹,如今长春光机所已经发展成为中科院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研究所。年科研合同额超过18亿元;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研究中心2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2个,科研条件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作为国家级光电子产业孵化器的产业园区,高科技企业总资产4.5亿元,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5.1亿元;作为中科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设有硕士点8个、博士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在学研究生近千人,985高校优秀生源比例达到80%。长春光机所已经成为我国大型光电仪器的研发生产基地、光电子领域成果转化基地和高级人才重点培养基地。长春光机所所有取得的成绩,都是在当年王大珩先生的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所以通过此次王大珩故居的开放来追忆大珩先生一生的丰功伟绩,弘扬大珩先生的崇高品质,也希望新一代科研工作者,以大珩先生为旗帜和榜样,脚踏实地、刻苦钻研、无私奉献,为国家的振兴和科技进步做出科技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参加此次王大珩故居开放仪式的领导还有长春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于佩学、校长于化东、学术委员会主任姜会林以及长春光机所离退休干部、研究生,长春理工大学学生共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