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邮箱登录 留言板 English 中国科学院
新闻动态  
头条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动态
学术活动
媒体长光
通知公告
学术活动
题  目:光学干涉检测方法及其挑战
报告人:沈华 教授
时  间:2024-04-19 14:00
地  点:研发大厦西侧报告厅
题  目:量子点超晶格中激子传输的复合电动力学机制
报告人:香港科技大学 苑荣峰 助理教授
时  间:2024-04-12 10:00
地  点:学术交流中心报告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长光
【吉林日报】“吉林一号”掀起卫星热
2016-05-06
打印 关闭

“吉林一号”掀起卫星热 ——“中国航天日”科普系列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董杰 通讯员 李蓉

  蒙着“头纱”的“吉林一号”卫星。 本报记者 董杰 摄  

   去年10月份,我省研发的“吉林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在航天领域创下了多个第一,不但让吉林人深感自豪,也在吉林大地掀起了一股关注航天、崇尚科学的热潮。

  “快看,快看,那就是‘吉林一号’!”“站这,给你合个影。”……4月23日一大早,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就人声鼎沸。研发大厦正门口的“吉林一号”卫星格外醒目,引众多参观者驻足。

  为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弘扬中国航天精神,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批复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首个“中国航天日”,省工信厅和长春光机所联合主办了以“科技创新、追梦未来”为主题的科普系列活动,组织了中科院王家骐院士作专题报告、“光的种子”系列科普讲座、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光与光基科技体验、航天科研成果展、创新创业成果展等六大板块的展示和互动内容。

  听说长春光机所要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不少市民远道赶来,为了瞧瞧酷炫的高科技成果,也为揭开平时耳熟能详的“天宫一号”、“嫦娥一号”、“风云三号”、“吉林一号”卫星等航天设施的神秘面纱,一睹究竟。

  展半世纪成就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全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是新中国在光学领域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曾先后参加“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作为中国光学的摇篮,长春光机所众多科研“明星”在“航天日”悉数亮相。

  中国第一台单反相机、中国第一锅光学玻璃、跟踪空间目标的光电经纬仪……二楼环廊内,一系列成果映入眼帘,见证着光机所厚重的科学积淀,诉说着科研人员半个世纪的孜孜以求。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就能做出自己的单反相机。”长春光机所国际合作处处长张来明向记者介绍,新中国第一台单反相机是1964年研制成功的,能自动收缩光圈,备有自动测距装置,抓取瞬间速度快,能拍摄静物或者很近的景物,如今看来依然精致。

  降阶而下,天绘一号测绘相机、风云三号太阳辐射监测仪、嫦娥三号极紫外相机、碳卫星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等航天设备尽收眼底,见证着航天时代的精彩画卷缓缓展开。

  “天绘一号相机”既能获取三线阵立体影像,实施全球精确定位,测制地形图;又能获取蓝、绿、红、近红外4个波段多光谱影像,定量反演地物的物理属性,提高地图测制的完整性;还可以获取2米全色影像,通过与多光谱影像融合处理生成彩色影像产品,增强对地物目标的详细、快速、准确判读能力。

  碳卫星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等航天设备将用于即将发射的碳卫星上,实现全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气体的高精度测量。

  转到一楼,直径2米的碳化硅反射镜前挤满了人,长春光机所副所长张学军告诉记者,这是世界最大单体碳化硅反射镜,从原材料、生产工艺到制造设备都是自己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国际上口径最大的碳化硅单体只能做到1.5米,而他们能做到4米。碳化硅反射镜可用作航空、航天相机或地基望远镜的反射镜材料。

  长春光机所党委副书记金宏告诉记者,目前,以长春光机所为龙头,我省已拥有一批在光电技术、航天材料等方面具有领先水平的企业事业单位,未来,它们将在助推吉林经济转型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

  种下“光的种子”

  “谁能告诉我,折射和反射有什么区别?”“凸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9点半,一场题为“光的种子”的科普讲座如约举行,长春光机所科普协会的袁境泽老师从简单的话题切入直奔主题。

  活动现场,除了航天迷、技术控,来得最多的就是具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们。其中,吉大附中就来了400多名学生,其他或自发、或结伴而来的难以计数。他们体验了红外热成像、激光打印、无人机航拍、虚拟现实等技术,还听了院士、专家的科普讲座,收获颇丰。

  “今天来听科普讲座的学生比较多,我也有意识地调整了话题和节奏,由浅入深,尽量让大家都能听懂。”袁境泽说。通俗、直白的语言讲解,循循善诱的互动……现场不时传来阵阵掌声,气氛融洽,一小时的讲座很快就过去了,不少学生直呼“没听够”。

  能与院士近距离接触,着实让不少参观者兴奋不已。在专题报告会上,王家骐院士不但讲述了自己参与中国航天工程的亲身经历,介绍了中国航天目前一些最新科研成果,而且重点介绍了“吉林一号”的功能和现实意义,展示了“吉林一号”拍摄到的高分辨率照片和视频。王家琪希望,青少年在校期间要学好本领,要有吃苦的准备,努力培养空间想象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争取未来投身中国航天事业,为国家作贡献。

  为了能让航天日的科普工作更有实效,在公众心中种下“光的种子”,光机所的安排可谓煞费苦心。不但有院士的权威专题报告和通俗的科普讲座,而且开放了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发光学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不但近距离的展示科技前沿技术,而且组织了专门人员进行科普讲解。

  “地球外面包着一层二氧化碳,就像我们裹着一层棉衣,如果棉衣太厚,地球会热……”为了把碳卫星的科学原理讲得通俗,碳卫星展台前的工作人员杨斌做足了“功课”,还特意准备了这个“儿童版”,小朋友听得连连点头。

  “科技,并不遥远。”在创新创业成果展区,一位来自吉大附中的学生兴奋地说,“我看到无人机,看到3D打印,看到水下机器人……这些都非常吸引我,真心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家长们也连连表示,这个机会很难得,非常希望多组织些这样的活动,拓宽孩子知识面,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在他们心中种下科技的种子。

  “弘扬航天精神,不只在‘航天日’这一天,作为科研院校,我们有个重要职责就是向公众传播科学。今后,我们希望在这方面做更多努力,打造一个品牌,更好地推广航天科技。”金宏说。

 

吉林日报  5月5日 科技版 头题

评 论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吉ICP备06002510号 2007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吉林长春 东南湖大路3888号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邮编:130033 电话:0431-85686367 传真:86-0431-85682346 电子邮件:ciomp@ciom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