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吉林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王家骐代表(中)发言本报特派北京记者郭亮摄 

  原标题:极紫外相机就是为了嫦娥三号研制

  “人类首次在月球表面对地球等离子体层进行极紫外成像探测,使用的就是长春光机所研制的极紫外相机。” ———王家骐

  3月5日18时30分,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吉林代表团驻地宾馆5楼,电梯门打开,满头白发的全国人大代表王家骐走了出来。见记者跟随着他,这位74岁的老科研工作者停下了脚步,“你是等我的啊,我记得你,你咋不去餐厅找我?”

  王家骐的房间很整齐,行李箱摆在角落,被子平整地铺在床上,一份《参考消息》放在床的一角。唯一略显杂乱的是茶几上的香烟和烟灰缸。

  王家骐是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也是国内最顶尖的大型光学精密仪器设计和空间对地图像信息获取技术方面的专家。这个夜晚,在袅袅的烟雾中,记者占用了王家骐看新闻和读报的时间,聊起了他和嫦娥三号。据王家骐介绍,极紫外相机就是为了搭载在嫦娥三号上而研制的,在嫦娥一号起飞之前就开始设计,至今已经六七年了。

  王家骐解密极紫外相机

  A 相机是“被动”工作的

  部件构成:王家骐介绍,嫦娥三号上搭载的极紫外相机,主要包含光学系统、单光子成像探测器、信号处理单元、二维指向机构和主控单元。

  工作原理:极紫外相机是“被动”工作的,太阳光照射在地球的大气层上,高能粒子跟地球磁场发生作用之后,发出极紫外线,极紫外线传到月球,被极紫外相机观测到,然后成像,这些照片可以研究地球等离子体层。“等离子体层能阻挡大部分太阳风和高能宇宙射线,可以说是地球外部的一层保护屏障。”王家骐说,它的变化对空间天气影响很大。

  王家骐介绍,极紫外相机采用双轴结构,可以调整对地指向,在月昼期间进行拍摄。其外部还有保护盖,内部还有加热装置,以应对寒冷、漫长的月夜,“那个加热装置是利用原子能工作,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核反应堆。”B 研发过程有两大难点

  王家骐介绍,极紫外相机在整个设计、制造、组装、试验、检验的过程中有两大难点:

  1.超光滑反射镜的研制

  超光滑反射镜是成像系统的关键部件,这是极紫外相机研发过程中最大的难点。

  “我给你打个比方,一个镜面表面看起来十分平滑,但放大到原子级别,这个镜面就不那么光滑了。”王家骐对记者说,“把光子想象成小球,波长越大,小球的直径越大。极紫外线比我们可见光波的波长要小10到20倍。”一束直径比较大的小球撞击到镜面上,即使镜面不够平滑,也会有大部分小球反射到同一方向。而要想一束直径比较小的小球撞击后反射,还能大部分都在同一方向,就需要这个镜面足够光滑。“怎么把这个镜面做得足够光滑,足够让极紫外线打在上面之后尽量少地发生散射,这是我们研究的难点。”王家骐说。

  2.需在真空环境中试验

  另一个难点发生在试验和检验环节。“极紫外线穿过大气层是会被吸收的,而月球上是没有大气层的。”王家骐说,这就使得极紫外相机的试验环节都需要在真空的环境当中进行。

  “我们的科研人员付出了很大努力,攻克了很多难题。”王家骐笑着说,“最终我们成功了,而且是一次性成功。”

  王家骐谈科研人生

  关于课题组和嫦娥三号

  “现在是我给人家‘打工’”

  王家骐并不是极紫外相机课题组的成员,但他参与了前期的所有设计。“过去是人家给我‘打工’,现在是我给人家‘打工’。”王家骐说,之前他曾担任多个课题组组长,带着其他科研人员攻坚克难。现在年纪大了,不再担任课题组组长,但他依然希望参与到一些重大课题的研发当中来,“我是老所长,又是学术委员会的主任,我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据王家骐介绍,极紫外相机的所有设计图纸都是经过他检查过的,“看着有问题,我就直接说。”

  尽管他一再说只参与了极紫外相机研发的“很少一部分”,但从他对这件高科技仪器的熟悉程度,完全能够感觉到事实恐怕并不像他所说的参与“很少”。在采访过程中,王家骐一再对记者说:“千万别写成王家骐与嫦娥三号,我不是课题组的成员。”

  关于苏州人的东北生活

  “平时爱吃大葱蘸大酱”

  王家骐1940年出生在苏州,196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66年获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硕士学位。

  在东北工作生活了50余年,至今他仍然操持着苏州口音,但生活习惯已经东北化了。去年全国两会期间,王家骐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他的性格受东北人影响比较大,以前当众说话会脸红,后来即使在几百人的大礼堂里演讲,都不用麦克风,“平时爱吃大葱蘸大酱。”

  王家骐最为自豪的经历就是参与了“神五”和“神六”的研发,“那时候从来不休息,没有星期六和星期天,节假日也都不休。”王家骐表示,有时候太累了,就跟同事一起倒立,“现在年纪大了,肯定是倒立不起来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王家骐依然很少休息,他现在每天6点钟出门锻炼,早饭后8点半到单位开始工作,17时下班。周末和节假日,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依然会到单位。尽管已经卸任长春光机所所长,目前也没有加入任何课题组,但身为光机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的王家骐,依然觉得“有很多科研工作要做”。

  关于吸烟和高科技

  “我外孙总说,姥爷有个笨手机”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王家骐的烟很频,几乎一根接一根,一问之下才知道,他从1968年开始吸烟,到现在已经有40多年的烟龄了。“你还问起我的生活了,这些就不说了。”王家骐回答完记者关于烟龄的问题后,站起身来。

  尽管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对于互联网,王家骐不甚了解,也从来没有在网上买过东西。“我女儿会网上购物,我从来没买过。”说着,王家骐拿起了放在茶几上的手机,这是一部很老旧的手机,外壳磨损比较严重,还是按键的,“我外孙总说,姥爷有个笨手机。”说着,王家骐开始在手机通讯录里翻找起来,“我存了你的手机号……你看,在这儿呢,这里还有你们报社其他人的。”似乎为了印证他之前“我记得你”的话,王家骐把手机递到记者面前,让记者看存在手机里的姓名和电话。

  时针渐渐指向20时,此次采访也接近尾声。在接下来的拍照环节,王家骐穿上外衣,把房间当中所有灯都打开了。“晚上光线不好,还有,我眼睛小,你别照成闭眼睛了。”说这话时,王家骐的脸上满是认真。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袁静伟

http://enews.xwh.cn/shtml/xwhb/20140307/vA05.shtml 3月7日 A05版(两会专刊)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