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邮箱登录 留言板 English 中国科学院
新闻动态  
头条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动态
学术活动
媒体长光
通知公告
学术活动
题  目:Recent Advances in Stabilizing Mode-Locked Quantum Dash Lasers at 1.55 mm
报告人:Dr. Haroon Asghar
时  间:2025-04-30 10:00
地  点:学术交流中心第一会议室
题  目:先进超声导波无损检测及融合机器人智能化感知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报告人:牛旭东博士
时  间:2025-03-07 14:00
地  点:光学楼第一会议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长光
【新京报】雨中泪别王大珩 1200余人参加追悼会 组图
2011-07-30
打印 关闭
转播到腾讯微博
雨中泪别王大珩 1200余人参加追悼会 组图
  王大珩的外孙女捧着遗像,孙子捧着骨灰。昨日,“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记者 尹亚飞

转播到腾讯微博
雨中泪别王大珩 1200余人参加追悼会 组图
来自汇文一小的老师拉着条幅,等候参加告别仪式。记者 尹亚飞

  昨日上午,暴雨如注。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1200余人雨中洒泪,送别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王大珩。从此,人们再也听不见他说:“请不要叫我‘中国光学之父了……

老院士年轻学生深深鞠躬

早上6时30分,距离追悼会正式开始还有两个小时,已经有年长的院士赶到。随后,从长春、南京、成都、安徽等地来京的亲朋好友陆续赶到。灵堂正中悬挂着王老的巨幅遗像,遗体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遗体上盖了一面五星红旗。在殡仪馆大礼堂的长廊上,戴着白花的吊唁者排队进入。

在这些与王大珩院士告别的人中,有白发苍苍老院士,也不乏年轻的学生们,每个人进入灵堂后都在遗像面前深深鞠躬。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将王老的骨灰分成两份,一份安置在北京,另一份则将放在长春,那里有他一手创立起来的长春光机所。

85岁时一天调查5个企业

“他对待科学的问题向来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中科院院士苏定强回忆说,不管是长春光机所的项目,还是“863”计划,每次试验时,王大珩都会亲临现场。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段宇宁说,王老在93岁高龄的时候还在指导计量工作,那时候他的眼睛不好,就拿着放大镜看文件,凭借助听器和大家交流。

“在重庆,他一天调查5个企业,累得需要人架着才能行走,那时他85岁。”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国藩说。

“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老先生这样说:“王大珩的去世,是中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

人物简介

王大珩

1915年出生,祖籍江苏吴县。“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光学科学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今年7月21日13时02分,王大珩在京逝世,享年96岁。

追忆

儿子要留学 不写推荐信

王大珩有3个子女,小儿子王赫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仪器系,这是在王大珩的建议下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光学仪器专业。

王赫称,在他看来,父亲虽然平易近人,但对子女的要求很高。父亲虽然桃李满天下,经常不遗余力地帮学生写推荐信,可是儿子出国留学需要写推荐信时王大珩却没有写。王赫对此很理解,“他想让我们靠自己”。

司机史桂荣在王老身边工作了20年,“平易近人,从来都坐副驾,说跟我平起平坐,说话方便。”当年有人想号召同行组织会议,收取会议费牟利,并称之为“王大珩学术思想研讨会”。组织者先后3次去王大珩家里请他登台只需要坐一坐,都不用讲话,均被他拒绝。

生活中的王大珩也很幽默。他的母校是丁香小学(现汇文一小),校长郑智学说,每年“小校友”都会去看望王大珩。有一年过年,王老给他打来电话说,“向你问好了,千万别忘了跟我那些小兄弟们问好。”(记者仲玉维)

评 论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吉ICP备06002510号 2007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吉林长春 东南湖大路3888号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邮编:130033 电话:0431-85686367 传真:86-0431-85682346 电子邮件:ciomp@ciom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