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邮箱登录 留言板 English 中国科学院
新闻动态  
头条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动态
学术活动
媒体长光
通知公告
学术活动
题  目:Recent Advances in Stabilizing Mode-Locked Quantum Dash Lasers at 1.55 mm
报告人:Dr. Haroon Asghar
时  间:2025-04-30 10:00
地  点:学术交流中心第一会议室
题  目:先进超声导波无损检测及融合机器人智能化感知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报告人:牛旭东博士
时  间:2025-03-07 14:00
地  点:光学楼第一会议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长光
【科学时报】活体人眼视网膜成像系统研制成功
2008-06-06 石明山
打印 关闭
本报讯 我国科技人员研制成功世界上首台高补偿深度的活体人眼视网膜成像系统“高清晰度眼底成像液晶像差补偿仪”。日前,这一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宣丽主持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在长春通过了吉林省科技厅主持的专家鉴定。
 
该像差补偿仪的成像分辨率为3微米,可清晰显现视网膜细胞。由于系统中的液晶校正器具有26万驱动单元,对800度及以下近视和200度及以下散光人眼都有同样分辨率的补偿成像效果。鉴定委员会专家认为,该项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
 
据了解,人类视网膜的神经组织属于外胚叶,血管属于中胚叶,后者又是人体唯一可以直接看清的小血管。临床常根据眼底的变化来判断全身病变情况,如心脑血管及内分泌失调、动脉硬化、高血压病、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早期糖尿病等。因此说,眼底检查不仅是眼科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而且还是判断身体其他疾病病情程度及了解预后的重要检查手段。
 
宣丽领导的课题组于2005年承担了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高清晰度眼底成像液晶像差补偿仪”的研制任务,历经近三年时间的刻苦攻关,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研制了适合于眼科应用的具有26万驱动单元的液晶波前校正器;采用相息图技术实现了800度近视和200度散光活体人眼的大畸变量补偿校正,均能获得约3微米的视觉细胞轮廓的高分辨率成像;解决了液晶自适应系统能量利用率低的瓶颈问题;采用高速波前数值解析新技术,使成像速度满足视频要求。
 
据介绍,人眼最微细血管直径约5微米,现有眼底检测设备只能分辨到20微米,而这种高清晰度眼底成像液晶像差补偿仪可实现3微米的高分辨率,即可分辨最微细血管上的病区,大大提高医学检测水平。同时,成像检查是完全无伤害检查,利用该仪器的普适性可作为全民健康检查手段,有利于早期疾病诊断。更重要的是挽救盲人复明的新课题“视网膜移植和神经干细胞移植”尚未找到对神经细胞组织进行观察的有效手段,此设备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目前,该系统开始着手临床试用,准备产业化。由于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吉林省将给予全力后续支持。
评 论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吉ICP备06002510号 2007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吉林长春 东南湖大路3888号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邮编:130033 电话:0431-85686367 传真:86-0431-85682346 电子邮件:ciomp@ciom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