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怎样的话来概括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55年走过的路?现任所长宣明回答了3个字——“干大事 

从两院院士王大珩到宣明,长春光机所先后数任所领导用自己的精诚和智慧共同完成这半个多世纪的接力。55年,犹如人生,天道酬勤,春华秋实。 

在这被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里,长光人放飞梦想,并让梦想转为现实。而干大事如人之脊梁,支撑他们为国为民,在科研、产业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世人瞩目的业绩。 

有此脊梁,长春光机所令人啧啧称道的不只是发表了怎样的论文,而是完成了怎样的国家任务。从上世纪50年代在一穷二白基础上研制出我国第一锅光学玻璃、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到后来服务于国防现代化,再到近来服务航天科技,长春光机所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中积蓄实力,用实实在在的业绩树起自己发展路上的座座丰碑。 

记者问宣明,自己在55年所庆时的心情怎样?他说自己充满信心!他向记者提到,自己曾多次对所里说:长春光机所的未来没人能准确估量,从另一个角度说,长春光机所的未来是不可估量的。 

打造八大件一个汤

   打造八大件一个汤,奠定了长春光机所50多年历史发展的根基,其蕴含的精神铭刻在心。

上世纪50年代,从我国光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长春光机所,在不到6年的时间内就创造出我国第一批光学成果,史称八大件一个汤八大件8种光学仪器,一个汤指融化态光学玻璃)。虽然其水平无法与现在相比,但以王大珩院士为首的长光人,就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初步建立起我国光学事业的各项基础。 

这个基础到底有多重要?记者了解到,当前我国光学行业的许多数据仍沿用当时的成果。50多年来,当时的坚实底子仍支撑着现在产学研的发展。

其实,这个底子不仅是外在可见的研究成果,还包括看不到、摸不着但能让长光人执着坚守的文化底蕴,那就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勇于承担国家重任的气魄。 

20058月,长春光机所承办了有国际光学界的奥运会之称的国际光学委员会(ICO)第20届学术大会。诺贝尔奖得主汤斯教授参观长春光机所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激光器后认为,这台激光器的光学设计别出心裁,不比美国的差。虽然该激光器比国际首台激光器晚数月问世,但汤斯的话足以证明,我国光学仪器研究当时完全是靠自己拼出一条路的。 

可以想象,当时的光学仪器涉及国防,必定属于外国禁运之列,留给中国人的只有自主创造。而正是这种自主创造,造就了我国许多第一 ——20世纪60年代的150电影经纬仪、高速摄影机改装、光冲量计,70年代的718电影经纬仪、半自动判读仪、船体变形测量设备,80年代的G179电影经纬仪、激光电视经纬仪,90年代的高分辨率成像光谱仪、航空测量仪等。 

宣明说,长春光机所在55年路程中,完成了许多国家第一。 

每次完成国家项目的研究队伍往往都要数百人,如此大体量的协作、配合,必须抛弃自己的小事,全力攻关国家的大事。对此,长光人都已是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科研既开花也结果

早在王大珩院士领导长春光机所时期,该所就十分注意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据悉,过去长春市拥有5个光学仪器厂,大部分是转化长春光机所的科研成果,该所对吉林省、长春市经济发展的分量可见一斑。 

其实,现在大力提倡的院地合作、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长春光机所已经践行了几十年。当我们将眼光投向国外,称赞诸如美国硅谷等地研产学紧密结合、硕果累累之时,在中国的长春光机所早已形成了这一风格。 

能为地方经济作贡献,必会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20003月,长春光机所与长春市政府共同发起创建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电子产业园区,园区占地1300亩。各项建设于2001年动工,2003年初步投入使用,2005年全部投入使用。如此大规模的园区,在短时间内便投入使用,这与长春市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对此,专家的评价是,就国家层面来看,需要高精尖的科研成果,而就普通百姓来说,需要实实在在地过上好日子,一个应用型的研究所既要完成国家任务,也要将成果转化成改善老百姓生活的生产力。 

2002年,王大珩在长春光机所50年所庆时说,长春光机所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绩,就在于它能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应用的产品,满足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沃土育英才 

半个多世纪的创新发展,长春光机所被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 

55年来,这一摇篮似一片沃土,哺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光学专家,这包括中国光学泰斗王大珩、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及其他22位院士。此外,该所还培育出十几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以及大量优秀的科研人员、研究生。 

几年前,当贵阳某光学仪器厂来长春光机所洽谈合作事宜时,几十年前曾在长春光机所学习过半年的该厂副总工程师将此行喻为朝圣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长春理工大学的前身——长春光机学院,就是由长春光机所建立的,首任院长为王大珩。可以说,无论当初还是现在,由一个研究所办一所大学,绝非等闲之举。现在,该校已有本专研在校生两万余人,实力快速飞跃。 

事实上,长春光机所今天获得的一切,无论是一流的科研实力,还是成功转化成果的各类公司,得益于有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得益于研究人员的刻苦攻关。 

转制苦尽甘来 

长春光机所也有低潮。1994年,前任所长、现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上任之时,研究所面临发展的困境。当时,曹健林说:只要我们努力干,我们的明天会越来越好。破釜沉舟之后,长春光机所迎来了大发展。 

当时,长春光机所改革力度最大的可谓是用人机制。今天看来十分普遍的招聘上岗,在当时可谓大动作。与招聘上岗紧密相关的住房、职称、工资、补贴,不再与年龄、工龄、资历挂钩。尚未适应新机制的员工曾找所领导询问其中缘由,所领导的答复是:你们为光机所工作几十年,是为了光机所的发展。同样,现在我们实行新机制,也是为了光机所的发展。 

竞争上岗的确促进了全所员工的干劲。据悉,从评判研究所业绩的每年对外新签科研合同额这一重要指标来看,1994年该所这一数字仅为3000多万元,而到1999年长春光机所成为中科院第一批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时,这一数字已达1亿元。现在,该金额又增长5倍多,达5.85亿元。 

宣明认为,真正的转制是既要利用竞争激发员工的活力,又要通达人情、给员工一定的保障。记者了解到,长春光机所的许多研究人员常常出入工厂车间,有的担任车间主任,有的担任技术指导。此举大大增加了研究人员转向产业化的灵活性,他们往往更易从实际生产中获得启发,进而指导科研快速发展。 

研、产、学之路越走越宽 

当前,我国光学领域在材料和关键元器件上仍与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宣明告诉记者,长春光机所下一步将面向国际前沿,大力研究新型光学系统。此外,长春光机所在光学四大领域——设计、加工、检测、装调上都将有大的作为。 

这一切都要依据研、产、学的有效结合。宣明说。在方面,科研水平要上层次,论文质量要提高;在方面,要满足国家需求,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在方面,要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 

宣明认为,尤其重要的是研究生的培养,因为长春光机所的发展受益于纳税人的支持,那就应该对纳税人进行回报,将他们的子女培养成才。 

这种回报社会的想法同样体现在长春光机所的产业方面。在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中,长春光机所坚持自己首先应看重企业的发展,看重企业发展对社会的贡献。自己在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中,要按具体情况来给自己定位,不一定非做大股东。 

同样,这种回报社会的责任心贯彻长春光机所55年的征途。宣明说:只有自身关注社会、注重社会效益,别人才能看得起你,才愿意与你合作。

在摇篮里,我们放飞理想。”55年来,长光人以这样的情怀在发展我国光电科技事业的道路上疾行,将理想变成现实。而现在,新的理想如同飞翼,承载长光人的辛勤与努力,飞向成功,飞向辉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