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特种发光科学与技术前沿研究,加强实验室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特种发光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现发布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欢迎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踊跃申报。
一、资助方向
(一)等离子体时空演化及精确控制的仿真研究
1.研究目标:
开展等离子体的时空演化仿真研究,为等离子体的发生、实验条件优化与高效发光等关键技术提供优化模型,为等离子体的精确控制提供验证平台。
2.研究内容:
(1)等离子体的高效产生方法研究。建立仿真模型,实现等离子体生成过程的实验条件优化;
(2)等离子体时空演化规律研究。建立仿真模型,提供等离子体在真空环境下的演化过程,为等离子体的精确控制提供验证平台。
3.考核指标:
(1)完成等离子体的生成过程仿真;
(2)完成等离子体在真空环境下的时空演化仿真;
(3)完成等离子体的发光仿真;
(4)以本实验室为第一单位发表SCI论文1篇;
(5)技术报告1份;
(6)仿真模型1套。
4.研究周期:2026年1月—2027年12月
5.研究经费:10-15万元
(二)面向极短波长的等离子发光材料设计
1.研究目标:
探索等离子发光的短波极限,从理论上提供极短波长发光的候选材料,并对发光效率进行理论评估。
2.研究内容:
(1)建立金属等离子体电子结构和发光波长关系的理论模型,针对决定发光效率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
(2)理论设计面向极短波长光源的新型金属等离子发光材料,并对发光机制进行研究。
3.考核指标:
(1)建立发光波长、效率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2)提供1-2种面向极短波长发光的新型材料;
(3)以本实验室为第一单位发表SCI论文1篇;
(4)技术报告1份。
4.研究周期:2026年1月—2027年12月
5.研究经费:10-15万元
(三)宽谱绝对吸收体研制
1.研究目标:
研制硅基兼容的高吸收率宽谱吸收薄膜,工作波段覆盖紫外至中长波红外,旨在提升各类器件吸收率。
2.研究内容:
(1)开发硅基兼容的紫外至中长波红外高吸收率的功能膜层;
(2)开展吸收体结构的片上制备工艺研究;
(3)系统分析关键工艺参数对吸收体谱段扩展与吸收性能的影响规律,开展实验验证与性能优化。
3.考核指标:
(1)光谱范围:0.2 - 50 μm(可拓展至100 μm);
(2)吸收率:全谱段>90%,部分谱段短波及可见>99%;
(3)尺寸面积:大于1 mm*1 mm;
(4)交付宽谱绝对吸收功能膜层实物;
(5)现场测试并提供膜层制备工艺参数;
(6)技术报告1份。
4.研究周期:2026年1月-2026年12月
5.研究经费:10-15万元
(四)先进长波红外激光自由空间阵列放大器
1. 研究目标:
开展长波红外自由空间超表面阵列放大器研究,突破基于有源超表面放大辐射相干叠加、放大辐射位相及偏振调控等关键技术,完成仿真验证,为大功率长波红外辐射源奠定技术基础。
2. 研究内容:
(1)基于有源超表面长波红外激光放大技术研究。提出面向长波红外辐射放大的有源超表面设计方法,完成通过辐射相干叠加实现功率放大的有源长波红外超表面结构设计及仿真验证;
(2)有源超表面长波红外激光光束特性调控技术研究。开展基于有源超表面长波红外的光场调制研究,完成基于辐射光波的位相及偏振调制,实现特种光束的高效生成。
3. 技术指标:
(1)完成基于有源超表面的长波红外自由空间阵列放大器的设计(波长9~10微米)及优化;
(2)完成面向新颖光束生成的逆向设计算法;
(3)实现至少2种新颖光束的生成;
(4)以本实验室为第一单位发表SCI论文1篇;
(5)技术报告1份;
(6)设计算法1套。
4.研究周期:2026年1月-2027年12月
5.研究经费:10-15万元
(五)极端表征方法
1.研究目标:
发展极端条件发光材料和器件表征方法与技术,为高性能半导体材料、器件制备提供支撑。
2.研究内容:
(1)极短波长、极高分辨或者极小尺度信息感知、检测、表征等;
(2)半导体材料缺陷、杂质能级的原位超高精度表征方法和技术等;
(3)极紫外超快光谱测量技术;
(4)瞬态发光过程检测技术。
3.考核指标:
(1)以本实验室为第一单位发表SCI论文1篇;
(2)技术报告1份。
4.研究周期:2026年1月—2027年12月
5.研究经费:每项10~15万元
二、资助原则
三、申请须知
(一)申请条件
(二)申请材料
(三)课题立项
实验室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集中评议,根据评议结果确定资助课题及资助金额,并正式通知申请人签订开放课题任务书。
(四)课题管理
1.实验室将对开放课题执行情况开展中期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做出“继续执行”“整改后执行”或“课题终止”的决定。
2.课题负责人与实验室签订开放课题任务书后,即成为实验室流动人员,课题结题或终止后,流动人员身份自动终止。
3.开放课题研究形成的学术成果归实验室与申请人所在单位共同所有。
4.所有成果应按要求对实验室进行署名,如未注明,将不计入成果。
中文署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特种发光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英文署名: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uminesc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Institute of Optics, Fine Mechanics and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麻老师,姜老师,0431-86176315,skla@ciomp.ac.cn
邮寄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东南湖大路3888号,特种发光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130033
特种发光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5年11月10日